一、没有能力还款会变成老赖吗
1.一般来讲,仅因缺乏还款能力自身未必会成为“老赖”。“老赖”多指具备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定义务的被执行人。
2.倘若确实是由于经济困境等客观因素致使暂时无力还款,同时又在积极与债权人沟通协调,制订合理还款计划并全力履行,这种情形通常不会被认定为“老赖”。
3.然而,要是在有能力还款的情况下,恶意躲避债务,拒绝履行法院判决或调解等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,经债权人申请,法院有可能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从而成为“老赖”,届时其会遭遇诸多限制与不利影响。
二、无还款能力被起诉会被列为失信人吗
无还款能力被起诉,不一定会被列为失信人。
在诉讼阶段,即便债务人无还款能力,法院主要是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,判定债务人承担还款责任。
若债务人败诉后,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如隐藏、转移财产等,经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,法院可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》,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。
但如果债务人确实无还款能力,且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工作,如实申报财产,法院一般不会将其列为失信人。不过仍可能会对其采取限制高消费等措施。
三、无还款能力被认定老赖是否合理
无还款能力被认定“老赖”(失信被执行人),需分情况判断是否合理。
若债务人确实无还款能力,且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工作,如实申报财产,尽力履行义务,只是客观上无财产可供执行,此时将其认定为老赖不合理。因为“老赖”通常是指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人。
但如果债务人明明有还款能力却通过转移、隐匿财产等手段来逃避执行,即使表面看无还款能力,被认定为老赖是合理合法的。法院认定老赖有严格程序,依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》,需审查被执行人是否存在法定失信情形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,要结合具体事实和证据判断。